坚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作者:祝灵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新时代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体现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系统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全党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以后,党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行持续努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持续提高。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作出重大部署,强调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全覆盖”强调党的领导范围,“更加坚强有力”强调党的领导力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列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首,并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能够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的根本要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和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两个确立”,这些都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作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凸显,党的组织体系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成果充分彰显,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充分发挥。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发挥统领作用。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比如,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着力解决“七个有之”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要求党的领导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为党尽责;等等。
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统筹设置党政机构,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强化政治监督;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载入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组织法,载入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等的章程,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满怀信心地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俞岚:中国新闻网全媒体时代的奔跑影像******
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是中国互联网从发轫逐步走向勃兴的青春岁月。1995年,中国新闻社在香港上网,中新社的稿件从此接入国际互联网,成为亚洲最早“触网”的中文媒体之一。1999年1月1日,中新社在北京正式开办中国新闻网,宣告向互联网传播挺进,迈出了融合发展的第一步。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中新网,已成为我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2022年9月23日,在中新社建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向中新社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祝贺,对中新社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了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中新社做好新形势下的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发展的潮头,中新网将认真学习领会、全面深入贯彻总书记的贺信精神,砥砺奋进、开拓创新,拥抱媒体变革大势,加快推进融合发展,大力加强内容建设,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着力打造全球互联网原创中文新闻资讯新高地,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现树立中国形象贡献力量。
加强“核心叙事”,阐释传播治国理政深邃思想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心用力用情做好核心报道,是中新网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新网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探索创新“核心叙事”,积极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深邃思想和伟大实践。紧紧围绕大国大党领袖是当代中国最佳代言人的对外传播要义,透视中国巨变背后的理论逻辑,阐释总书记思想的世界意义,彰显中国实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对破解“世界之难”“时代之问”的重要价值,提升国际共鸣点、思想认同度和道义感召力。
2022年,中新网策划推出重磅融媒体栏目“习言道”,运用图文、中英海报、音视频、融媒动画等丰富形式,聚焦总书记的金句妙语,阐释简言背后的深意。《习言道丨习近平为何说“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等产品,生动展示了大国大党领袖形象和治国理政哲学,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该栏目不仅进入中宣部“喜迎二十大”成就展,还入选了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新时代中国网络文明建设成果展。
视频:习言道|“人民”江山图来源:中国新闻网
强化使命担当,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爆炸式产出、裂变式传播,网络舆论生态复杂多变,互联网成为宣传舆论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主流媒体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提升网络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中新网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展示时代巨变,将传播主流价值、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为初心使命和职责定位。“两会知多少”等一批获得国家重量级奖项的作品,记录着中新网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铿锵脚步。
2015年以来,中新网连续承办“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相关项目的评选活动,并在2021年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期间举办网上内容建设分论坛,践行构建完善网上精神家园的责任担当。中新网还充分发挥对外传播优势,注重以网搭台助力公共外交和文明互鉴,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全球抗疫与国际传播论坛等国际会议,积极推动中外民心相通。2021年,中新网获评中央网信办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突出贡献单位。
坚持新闻立网,精耕内容建设,擦亮原创品牌
做大做强新闻主业是网络新闻媒体职责使命所系,也是安身立命之本。20多年来,以“新闻”命名的中国新闻网始终尊重新闻规律,不断深化适配传播新趋势的内容供给侧改革,树立起快速、灵活、高质“梳理天下新闻”的原创品牌认知,成为全球互联网中文资讯最重要的供应商之一,新闻产品覆盖面、传播内容转载率等指标均居于领先地位。
中新网以数字技术赋能采编平台升级,形成“一次性采集,多形态生成”的集约高效型融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链条,理顺了涵盖文、图、视、创意产品、网络直播等多种形态的原创新闻供应体系。以媒介融合赋能新闻产能,中新网以原创见长的新媒体矩阵不仅成功在受众中树立了“小新”品牌形象,近年来还打造了“4句话100万+”等现象级传播产品。
根据2020年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网络媒体社会价值白皮书》,中新网在最具社会吸引力十大网站中排名首位。
厚植特色优势,创新聚合华媒和为侨服务形式
广泛联系、积极服务、宣传报道“海外中国”群体是中新网的独特底蕴和优势。长期以来,中新网坚持为侨服务,始终将涉侨资讯作为新闻业务重点,同时“以侨为桥”,将广大海外侨胞作为外宣工作的重要助力,放大海外中国声音,壮大国际舆论声势,提升网络国际传播实效。
不断拓展以互联网为侨服务的形式。2014年,中新网旗下矩阵、全新版中国侨网上线。2016年,旨在向华侨华人提供多元服务和社交功能的“侨宝”客户端上线。目前,中国侨网已建成面向全球华侨华人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是中国内地最大的侨务网络信息平台。
改革创新以互联网联系华媒的模式。中新网客户端重点打造海外华文媒体优质资讯的聚合呈现平台,已有近百家华媒站点入驻。同时,加强全球华媒联动,探索重大报道全球华文新媒体合作传播模式。这些探索实践丰富了新时代为侨服务形式,提高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共讲中国故事的声量。
秉持全球视野,创新网络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打破国际传播壁垒、消减文化折扣提供了现实可能与广阔空间。20多年来,中新网始终秉承全球视野,积极构建网络对外传播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开拓出海渠道、促进文明对话、开展舆论斗争等领域,积极探索在网上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径。
搭建出海矩阵。2011年7月,中新网英文网以独立域名www.ecns.cn正式上线。这些年来,中新网在海外社交平台的账号矩阵不断壮大,影响力日益增强。同时,中新网还充分借助遍布世界的华媒网络,通过合作传播等方式,提高“借船出海”的工作实效。
打造拳头产品。2021年10月,中新网精心策划推出“东西问·中外对话”栏目,对话外国政商学界有影响力的人士,许多传播产品在西方舆论场反响热烈。该栏目致力搭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理性对话平台与海外知华友华朋友圈的多元聚合平台。
交流交锋并举。为应对国际传播新趋势,中新网近年来先后成立了20多个创意传播工作室以及名记者工作室,通过漫画、海报、视频、双语脱口秀等形式在境内外社交平台立体发声,既注重润物无声的文明交流,又直面亮剑交锋的舆论斗争。
布局海外人脉。创新网络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开拓培育以政商人士、知名学者为主体的国际意见领袖朋友圈,以华侨华人华媒为主体的“海外中国”朋友圈,以海外大V、青年精英为主体的特色网红朋友圈,积极探索以网为媒、以人为桥的国际传播新范式。
加快融合发展,立体布局多元媒介生态
1999年,中新网首次采用24小时图文滚动直播形式报道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2007年,中新视频上线,中新网启动视频新闻采编业务。2013年,中新网成立新媒体事业部,“两微两端”上线,并开始布局海外社交传播矩阵。20多年来,中新网始终积极拥抱互联网激荡变革大潮,以融合激发传播动能,以融合拓宽发展空间。
按照“一体化发展、移动端优先”战略,中新网现已构建起以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账号等为主体的新媒体传播矩阵,用户总量逾4亿,覆盖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新网官方微博总粉丝数超过7600万,在用户活跃度、内容阅读量、网友互动数据上,都居同类网站前列。
近年来,中新网积极探索“新闻+”模式,全面布局、深耕垂直,打造出中新财经、中新文娱、中新体育、中新法治、中新健康、中新电竞等专域品牌,并推出中新财经年会等行业品牌,立体纵深、多域多维的中新网全媒体传播矩阵不断壮大。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一部中新网的“奔跑”史,可映照出“新”字引领的中国互联网新闻史。20多年来,中新网以新闻立网,靠创新兴业,在坚守与革新中见证网络强国的时代坐标,记录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合作。
展望未来,中新网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以及有关国际传播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引,加强深化媒体融合,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秉承“新”的基因特质,以新理念产出优质内容,以新思维弘扬主流价值,以新技术促进媒体融合,以新叙事讲好中国故事,为我国网络国际传播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来源:《传媒》杂志官方微信 作者俞岚 系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兼中国新闻网总裁)
原标题:《奋楫时代变革潮头 致力国际传播创新——中国新闻网全媒体时代的奔跑影像》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