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热映,中国科幻电影“风起云涌”******
中新社上海2月2日电 题:《流浪地球2》热映,中国科幻电影“风起云涌”
作者 王笈
太空电梯、无人机混战、月球核爆、数字生命……2023年春节,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以“硬核”的科幻表达、奇伟的宇宙想象、动人的人类命运故事,在中国引发观剧热潮及全网热议。截至记者发稿时,该片累计票房已破29亿元(人民币,下同),官方授权模型周边众筹金额突破1.2亿元。
《流浪地球2》何以获得青睐?“风起云涌”的中国科幻电影又将行至何方?
“流浪”的硬核与温情
业内人士将《流浪地球2》视作中国科幻电影在新时代的又一次“破壁”。影片中“硬核”的科幻表达、中国式方案的“温情”成为多方评论的焦点。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李建强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流浪地球2》的硬核科技表现非常令人感奋,绚烂瑰丽的视觉质感和奇崛的宇宙想象空间令人叹为观止。在科技表达水准上,代表了中国科技电影的最高水平,也标示着中国电影工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连我在北美的朋友们也称道,《流浪地球2》所达到的科技工业和艺术水准,已经可以与漫威、DC媲美了。”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大开大阖”的高科技场景中,还蕴含着小人物的家国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寄寓了创作者深沉的思想情感和积极的人生价值理想。“影像画面和情感饱满度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人类生存哲学思辨的高度,不仅产生巨大的艺术矢量,也使作品本体得到强有力的情怀和逻辑支撑。”李建强说。
“《流浪地球2》在吸收世界科幻电影营养的开放性中,进一步诠释和深耕了主题,所谓‘中国式方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程波认为,科幻何以能够硬核,影片的人物和故事首先要立得住;其次,视听真实感与奇观性要足够,如果能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则更好;再者,能否从“幻想”向“思想”跃升,将意识形态和哲学层面的探讨寄寓在视听和故事之中,启发追问和反省。
中国科幻电影波折“出圈”
1980年上映的国产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讲述中国科学家利用激光武器捍卫人类和平的故事,推开了新时期中国电影探索科幻类型片的大门。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因受到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国产科幻电影只是缓步前行,少有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
直至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异军突起”,为中国科幻电影注入了一针“强心剂”;2020年,中国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十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杜梁指出,从世界角度来看,科幻文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产生较大影响,诸如《星球大战》等顶尖IP都与科幻相关。“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文化强国、电影强国建设,这就必须要针对世界性的文化热点,提出中国人的理解、想象和方案。今天我们正是在不断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在杜梁看来,科幻电影不仅仅是对人类大脑的想象进行文化娱乐性的演绎,还有一定的预想未来、预演未来的价值。早期科幻片中的部分想象在当下已经变成现实,科幻因此成为人们阐释未来幻想的一个重要阵地。“《流浪地球》第一部上映时,外国人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把整个地球推着走,中国人对于家园的情结为何如此深重,而西方电影里的普遍做法是再去寻找一个新的生存空间,比如《阿凡达》。但中国人选择把家园和所有有关的回忆都带走,这就是一种中国式的想象和方案。”
浪潮已至,向未来“加速”
客观来说,当前阶段的中国科幻电影确有不足,李建强认为,问题主要集中在整体的水准和能力。虽然近年来《独行月球》等国产科幻作品接踵而至,但数量忽高忽低、质量参差不一,这一轮“进击”更多的是“跟风”和“逐流”的产物,创作基础和类型意识尚嫌不足,观念聚焦和视野广度均有欠缺。“怎样自觉依托最前沿的科技发展和力量,帮助想象力成功落地,同时下大力气培植一大批既有雄心壮志、又有非凡实操能力的团队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挑战与机遇并存。不可否认的是,在《流浪地球2》热潮的带动下,中国科幻电影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当中国科幻电影向未来“加速”,如何才能将“浪潮”推得更远?系列化、IP化或成为突破口。
杜梁指出,《星球大战》和超级英雄电影都是系列化创作,更易形成集合作用,自然而然地吸引更多观众关注,但是国产科幻片恰恰在这一点上处于弱势。“我们看到很多国产科幻片只能形成暂时性的热点,不能产生长时间的文化热潮。未来还是要加强系列化、IP化创作,不光是在电影内部,也要与文学、动画、电视剧、游戏进行结合,形成一个多元的科幻作品网络。”(完)
政协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中新网重庆1月12日电 (刘相琳 杨梦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2日在重庆开幕。本次会议为期4天,共有八项议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出席开幕会并讲话。
袁家军在开幕会上表示,五年来,全市政协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扬民主、增进团结,政治建设有新成效,建言资政有新成果,凝心聚力有新办法,特色品牌有新亮点,自身建设有新进步,为全市大局展现了政协担当、发挥了政协作用、作出了政协贡献。
袁家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坚持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开好局起好步贡献更大的政协力量。
在开幕会上,王炯代表政协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时指出,五年来,重庆市政协紧扣中心大局,聚焦重点任务,就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数字经济发展,智造重镇建设等议政建言。引导委员紧扣全市“双稳” 相关工作自主调研2000 余人次,提出建议 800 余条。邀请委员和专家登上“智汇经济圈”舞台,围绕助力重庆新能源和智能汽车高质量发展、西部金融中心打造等建诤言、献良策。
工作报告称,五年来,重庆市政协助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实现新的突破。持续跟进协商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建设问题,围绕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等深入研究,举办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3+1”省区市政协联合协商,履职成果转化为全国两会联名提案和会议发言,一些建议被国家有关规划采纳。
在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重庆市政协组织委员就“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建议1300余条。组织视察调研,助力构建“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强同四川省政协联系合作,组织住川渝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联名提案,《关于支持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的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重点提案办理。分年度就共建西部科学城等开展联合履职。支持川渝毗邻地区政协合作。川渝政协共助渝昆高铁建设。
陈贵云代表政协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提案工作情况报告时表示,五届重庆市政协期间,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共提交提案7596件。经审查,立案6237件,并案后交办5286件。提案聚焦国之大者、民之关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质量较高。所有交办提案均已按时办结。一大批提案建议为重庆市委和市政府科学民主决策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展现了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